
【团队管理】在不确定里,找到一点确定
从“执行者”到“负责人”,我闯过的一道思想关
最近我常陷入一个奇怪的状态:
每当团队拼命赶完一个阶段的任务后,突然就空了下来——
不知道下一步该做什么,也说不上来焦虑什么。
就是那种“做完一件事,但好像没在往前走”的感觉。
我开始反思,这种状态为什么会出现。
其实一开始我也说不清,只是隐约觉得哪里不太对。
后来慢慢想明白,也许,问题在于我们整个团队的工作方式——包括我自己。
我发现,我们做的几乎所有事情,都是“上面定了方向,我们去落地”。
老板和领导决定要做什么,我们负责想怎么做。
但方向这东西,经常会变。
有时候领导和老板聊了一次,原本排好的计划就要重排;
刚准备上线的功能,可能突然就不重要了。
我们又进入一个新的项目周期,重新忙起来。
虽然是个负责人,但我发现自己其实没在“主导什么”,
更像是一个高级执行者——能合理安排任务,能带人推进项目,
但并没有真的在“负责一个结果”。
后来和AI聊的时候突然想到:
是不是在初创公司,大家都这样?
老板掌握资源,也最清楚外部的机会,他看到哪里可能有突破口,就要迅速调整方向。
底下的所有人,就跟着他一起试。
有时候一天一个方向,也不是他变得快,而是公司还没找到那条能稳定赚钱的路。
想到这里,我突然意识到——
方向频繁变化,其实不是管理混乱,而是“探索阶段”的必然。
老板的“多变”,其实是快速的试错。
他在试每一条可能的路,而我们只是把这些试错任务接下来执行。
我也不确定这个想法对不对,
但这次的思考,让我第一次从另一个角度理解了“为什么我们总在变”。
也让我开始想——
如果我不想永远只是一个“执行负责人”,我该怎么做?
从被动接任务,变成主动驱动试错。
简单说,就是不只关注“怎么做”,而是往前走一步,去思考“为什么做”和“做得怎样”。
想清楚这些之后,我问自己:“那我能做点什么?”
和 AI 聊了聊,它帮我整理了三个尝试的方向:
1. 向上沟通,对齐上下文。
以后接到任务,不急着排期。
先问清楚:“我们这次想验证的核心假设是什么?是想看用户的数量来判断市场?还是想看用户的付费?”
不是质疑,而是想知道老板在试什么。
这样执行时,能少点盲目,多点判断。
2. 不再只汇报进度,用数据和方案说话。
我打算在项目空档期,多去看产品数据。
看看用户在哪一步流失,有没有值得优化的点。
如果发现问题,就整理成小方案,提给领导。
不是为了表现,而是想看看:
有没有可能从执行方,变成一个能提出改进思路的人。
3. 在不确定中,建立一点确定。
既然方向难免会变,那至少团队的能力要稳。
我打算利用“空窗期”,带团队整理流程、清理技术债、沉淀组件库。
这样下次再有新方向,能更快起手。
不一定马上能见成效,但总得有人先动起来。
这些想法还没有完全实践。
我也不知道能不能解决自己的困惑。
但至少,比“等任务”更有意义,有了点提高。
感觉真正的负责人,不是职位变了,而是看问题的方式变了。
不能在任务结束时才思考“下一个是什么”,
而是在过程中,主动去理解自己为什么在做这件事,
以及它在更大目标里,意味着什么。
我现在还不敢说自己已经完成了转变。
只是刚刚开始,有了这样的觉察。
但这道思想关,至少我已经看到了门的轮廓。
从“执行者”到“负责人”,可能并不是换个头衔,
而是学会在变化中找到方向,
在不确定里创造一点确定。
🌿 写在最后:方向未定,也是一种方向
在初创的环境里,稳定从来不是外部给的。
它来自你对变化的理解,对节奏的拿捏。
当开始接受“不确定”是常态,
并在其中找到自己的节奏,
就已经在成长的路上了。
- 感谢你赐予我前进的力量